Skip to main content

跨国家的制造业产值分析:哪种汇率方法最适用?

工业自动化

2025-03-25

Jack Loughney

数据分析师

Jack是一名数据分析师,负责工业和技术领域内多个研究项目中的数据分析工作。他擅长数据建模、经济预测和流程优化,负责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数据,为客户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决策支持。主要负责改进和维护“全球制造业产值追踪指标”(MIO)。

加拿大新总理、前英国央行行长马克·卡尼曾表示,国际贸易中普遍采用美元而非生产国或进口国货币进行结算的做法,对全球经济稳定构成了挑战。卡尼指出,虽然这种做法在全球经济同步增长时或许有效,但在”美国经济独领风骚而其他国家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引自2019年8月英国央行演讲《当前货币政策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挑战》),这种结算体系就会暴露出弊端,亟需改革。

仅以美元计价来评估全球制造业经济格局存在明显局限性,这种单一维度的评估方式不仅可能导致战略机遇的误判,更会扭曲对各国经济实际发展水平的客观认知。阿根廷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若采用名义汇率体系(浮动汇率)、以美元计算来评估,阿根廷制造业的表现确实呈现断崖式下滑。自2007年以来,比索兑美元汇率持续走低,导致其制造业产值在国际市场上看似大幅缩水,但这并不能反映阿根廷国内制造业实际取得的发展成就。

以美元计算,阿根廷制造业价值大幅下降

衡量制造业产出的标准有哪些?

若以阿根廷比索本币计价,分析IA制造业产值追踪数据库中的相同数据,可以发现阿根廷制造业在国内市场表现其实相对稳健,其发展轨迹与全球经济总体趋势基本保持一致。

以本币计算,阿根廷制造业产出增长轨迹更加稳健

另一种评估方法是采用固定的历史平均汇率来衡量制造业产值。这种方法既能消除汇率波动带来的干扰,又能在保持美元计价体系的同时,更准确地反映实际生产产出水平。

历史固定平均汇率可以更准确地反映阿根廷制造业的情况

采用固定的历史汇率分析后,阿根廷制造业经济呈现出更为稳定的发展态势。不过,由于比索恶性通胀,历史平均汇率仍处于高位(约30比索兑1美元),这一方法仍存在局限。为实现跨国家的制造业统计的精准对标,有必要构建一种假设性”国际货币”评估体系,综合考虑各国生产要素成本、区域竞争力指数等,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客观的评估基准。

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 PPP)指标为此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借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世界经济展望》中的购买力平价转换系数,并将其运用于固定美元产值数据,我们得以建立跨区域制造业经济的可比性分析。采用这一方法,我们发现,阿根廷制造业的实际竞争力明显优于传统评估方法所得出的结论。

以购买力平价作为衡量标准,预计到 2029 年,阿根廷制造业将稳步增长

经购买力平价(PPP)调整后的评估数据显示,尽管阿根廷制造业规模仍有限,但实际发展水平优于以美元计价所呈现的预期值。由于阿根廷制造业产出主要面向其国内市场,采用美元计价体系评估其行业表现存在明显的适用性局限,难以准确反映阿根廷的真实发展情况。

美元计价是否也会美化现实,掩盖真实情况?

从购买力平价的角度看,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东盟经济体作为制造业中心备受青睐,以及为什么众多企业考虑将制造业务从中国转移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越南等地区。虽然此类产业转移需要大规模基础设施配套投入,包括生产设施建设、交通网络升级(涵盖公路、铁路货运)以及港口现代化改造等系统性投资,但其带来的成本优势确保了可观的投资回报率。

中美关系的持续紧张,以及贸易战长期化的可能性增加,正在加速推动西方制造业从中国向海外转移,这一趋势预计将导致更多跨国企业重新布局其全球供应链。

例如,如果我们以美元计价,用历史固定汇率来统计越南制造业,我们预计到2025年其制造业产出将接近6000亿美元。

即使以美元计算,越南经济仍处于稳步增长的轨道

然而,若采用购买力平价调整后计算,越南制造业产值规模已达约2万亿美元。在传统美元计价体系下,越南制造业产值位居全球第14位,而经购买力平价调整后则跃升至第9位。这一飞跃主要是得益于越南在要素成本方面的竞争优势,加之东盟国家政府积极鼓励外商直接投资,而又同时预示越南等地区有望在未来几年实现快速扩张。

因此,在统计全球制造业产值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采用单一货币维度计算和衡量制造业发展虽然方便,但可能会产生误导,并掩盖非美元经济体的增长。

IA推出的《全球制造业产值追踪》数据库支持固定/浮动汇率切换,或用多种货币单位统计不同国家的制造业细分行业产值,致力于打造灵活、准确的全球制造业数据统计及预测。

若您想了解更多,请联系直接下载报告样本或者直接联系我们中国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