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开始观察人形机器人?
作为一家深耕工业机器人的全球机构,我们已经开始把视野投向人形机器人——因为他们可能是真正将对这个社会产生变革性推动的机器“人”。 其实类人机器人的问世由来已久,但为什么最近才推向讨论的热潮,吸引着前所未有的目光呢?诚然马斯克的明星效应不可否认,但GPT的出现,AI浪潮的涌入,才让大家对未来世界中具身智能体的想象不仅是想象。 为什么是人形?当然,业界依然对此存在诸多讨论?基于目前的认知,我也不觉得可以马上找到答案,但稚晖君在智元发布会的一句话似乎给了“一言以蔽之”的论据——我们生活的整个物理世界,都是为人的形态而设计,人形机器人可以更好的融入为人类设计的环境,使用为人类设计的工具,与人类协同工作,而无需改造环境。无独有偶,在我最近看的Eric Jang (1x Technologies公司的AI负责人)的访谈视频中,他也表达了几乎一样的观点,并且用一系列具体的例子来解释家用人形机器人NEO未沿袭上一代产品的轮足方案而笃定采用双足:当东西离你比较远,或在比较高的书架上,双足让我们很容易通过调整姿势和重心来够到——比如往后抬腿、 把脚伸进书架下的凹槽,或者当障碍物很小的时候你可以选择跨过去而不需要绕行。 2024年深圳高交会动起来的人形机器人 那么市场上是否存在对用机器平替人的需求呢?答案显而易见,社会层面,解决系统性劳动力短缺,某种工种就业环境危险、脏乱差,工作日程冗余无聊重复性高等问题的需求一直存在并亟待解决,而个人层面,面对越来越卷的社会,试问谁不想找一个人来代替自己“累死累活”呢?哪怕是帮忙做做家务也是好的。那么,泛化通用具身AI模型加成下的人形机器人自然就带来了具有现实意义的巨大想象空间——潜在的规模和增长曲线也许会复刻汽车、电脑(互联网)甚至是智能手机,成为下一个走进千家万户的智能终端。 尽管对于人形机器人的探索和学习还在持续,不过可以看到的是,今天这还是一个处于技术摸索的产品,虽然作为科研工具其实已经有一定体量的订单和交付,但谈不上“商业化市场“,更远远还没有达到对人的平替。至于产品技术路线怎么走、选择哪些场景落地,可能短期内还是一个开放式问题。 目前,就行业热度和产品数量上看,国内的发展似乎领先了一些身位,尤其是硬件——入局玩家和发布的产品比全球其他国家加起来都多。尤其近2年,各家都凭借自己的傍身之术切进这个赛道:既有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的优质供应商,也有协作机械臂、服务机器人、小型科教双足机器人,扫地机器人和医疗外骨骼机器人等非人形机器人制造商,当然也少不了在软硬件和算法模型上有技术协同的新能源智能汽车和互联网巨头——大家在人形机器人这条取经之路上呈现出不同的打怪思路,下盘用轮足还是双足,上肢用夹爪还是多指灵巧手,极致跑跳大秀操作还是扎下马步精密作业,既是百家争鸣,也是一场空前大混战,为的是做好万全准备,在商业化、规模化和产业爆发时能够赢得自己一席之地。 2024年深圳高交会上展示的人形机器人硬件产业链图谱 虽然数量不多,欧美的人形机器人公司同样用自己的视角和逻辑在这个领域上投入。特斯拉自然无需多言,无论是核心部件、端到端大模型还是应用场景上都自带体系,尽管供应链上依然离不开“中国制造”的加持。Open AI投资的1X technologies和Figure…
Yvonne Zhang2024-11-21